難忘家鄉(xiāng)味——國際高中部家長講座第一期
2017年9月22日下午15:40,在學生家長的引薦下,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、都大明餐旅文化大師工作室創(chuàng)始人都大明教授為同學們做了一場《難忘家鄉(xiāng)味》的講座。都大明教授是無錫餐飲研究泰斗,所撰寫相關書籍都已成為復旦大學烹飪、酒店相關專業(yè)教材。在一個小時的講座時間中,都大明教授介紹了無錫飲食的歷史成因,地域自然條件對于無錫飲食、尤其是船菜文化的發(fā)展及其整套的生活方式的影響。
味是家鄉(xiāng)濃
談到無錫美食,繞不開皮薄汁多的小籠包,鮮香美味的梁溪脆鱔,回味悠長的肉釀面筋......這些都是藏在所有無錫人心中的一份美好回憶,也是外地人對于無錫這座城市的味覺符號。都教授從歷史上的無錫名人對于無錫菜的眷戀談起,介紹了錢鐘書、榮氏家族對于無錫菜的喜愛之情。
隨后,都教授向同學們拋出了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:“我身處哪里?這里有什么?又曾經(jīng)怎樣?能給我們什么?這里需要什么?我們于此能有何作為?又將如何作為?”帶著這些問題,都教授為我們介紹了無錫菜的前世今味。
都教授說美食有其地域性,美食包含著人們對于自然環(huán)境的理解,對于生存方式的理解,以及對食物與生命之間關系的理解。雖然同學們還未出國,不能很好地體會到其中的關系,當同學們走出國門,處于異國他鄉(xiāng)之時,對于家鄉(xiāng)味的思念將愈發(fā)凸顯。人與食物之間的紐帶關系的形成是極其緩慢的,但當其形成之后,人們對于久已適應的飲食習慣將有很深的眷戀之情。這大概能讓學生了解些許凝聚其中的底蘊沉淀。
溫潤的甜味
提起無錫菜,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“甜”,可是,都教授指出無錫菜的骨子里是咸的,咸出頭,甜出口。無錫菜不止是甜,是甜與咸完整搭配之后的味覺層次感,所以從未有那種味道過分的感覺。所以這種甜成為了一種來源于事物本身的輕巧滋味,不過分不突兀,又始終在舌尖到記憶的滋味里盤亙。我們跟隨《尋味江蘇之旅-無錫》的鏡頭探索了無錫的這種甜。
人們總是說“無錫是個好地方”,無錫被稱為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??墒请S著近年來的開發(fā),稻米需要依靠外地供應,許多魚塘也瀕臨消失,我們需要更多的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系,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共存、共榮、共生。
人間至味不過是家鄉(xiāng)味
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過,“人的胃是有記憶功能的”。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歡吃的美食,在他的味覺里會留下深深的烙印,即使長大了,也難以忘記。遠離家鄉(xiāng)的人每當嘗到這種特殊的味道時,它們就會喚醒你對家鄉(xiāng)、對家人、對親情的無盡回憶。因為,胃,是最后的家鄉(xiāng)吶。
主講人簡介
都大明 教授
無錫城市學院教授
東南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
都大明餐旅文化大師工作室
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評審專家江蘇高校江南飲食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暨
國際金鑰匙餐旅人才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實驗基地負責人
復旦大學出版社旅游(酒店/烹飪)規(guī)劃教材編委會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