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

(一)

夜里雨過,閑讀宋詞,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:“燕子來時春社,梨花落后清明?!狈^幾頁,又聽其第七子晏幾道嘆息:“舞煙眠雨過清明?!毙睦矧嚨匾惑@:清明將至。

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。故謂之清明?!鼻迕鞴?jié)后,雨水增多,萬物由陰轉(zhuǎn)陽,吐故納新,一派春和景明之象。

清明,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。仿佛有了這雨,清明才更能顯出它淡淡的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。一千多年前,在那漫天絲雨中,青衫落拓的詩人就曾凄聲苦吟: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?!?/p>

古往今來,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。有人說,對逝者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,越來越淡。可是我想,思念也許不是淡了,只是深藏于心間,深隱于歲月罷了,在某一個恰當(dāng)?shù)臅r刻,濃烈的思念又會噴薄而出。正因如此,清明作為一個掃墓祭奠的日子,才有了它的意義,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節(jié)日,清明時節(jié)的細(xì)雨,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,這大概算是世人欲流而難流的淚吧!

——高一2班 龔思語


2


(二)

微微細(xì)雨,濡濕了清明的天地。

先祖的墓前,親戚們當(dāng)初不知是以何等悲痛的姿態(tài)將親人埋葬,如今卻能輕松自在地侃侃而談,仿佛那逝去的人還在一般。除了跪拜不可以少之外,儀式皆被簡化,人們不再拘泥于繁瑣的禮節(jié),卻更傾向于直接的情緒表達(dá)。我無從得知這些小盒子里盛放的靈魂生前都是怎樣的人,既是賜予我生命血脈之先輩,我惟有敬重。

跨了兩輩以上的墓,便幾乎無人問津了。當(dāng)記住你的人越來越少,你留下的意義便愈發(fā)的淡了。

清明它不該只是嚴(yán)肅哀傷的,就像千年前的杜牧,斷腸之后還有借問酒家何處的灑脫與浪漫;就像現(xiàn)如今的人們,大醉一場之后依然有清醒地投入生活的激情。當(dāng)新生的嬰兒又在母親懷中啼哭,當(dāng)幼嫩的綠芽從土地中萌出新意,我們該知道,那些逝去的靈魂,重又回歸天地,帶來了生命的傳承。

我感受著鼻尖朦朧的涼意,迷迷糊糊地嗅到了清明的酒香。不知這一瞬,又有多少死亡與新生的交替。

——高一2班  包靜怡



清明,處仲春暮春之交,既有踏青賞春的歡笑聲,又有死生別離的哀傷淚,而更多的應(yīng)該是流淌在中華文化血脈之中的慎終追遠(yuǎn)的精神——追念先賢,知道自己的來處,從而不忘初心;敬畏生命,思考人生于天地的意義,以便更好地投入生活。纏纏綿綿寒食雨,濃濃淡淡清明情,交融成同一顆華夏兒女心。

——汪霞老師 點(diǎn)評


3

配圖:高一藝術(shù)班 蔡俊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