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感于溫總理的致歉信
近日,溫家寶總理就講話稿問題致信新華社總編室,信中說:“貴社昨天播發(fā)我的《教育大計,教師為本》一文,其中巖石學的分類,應為沉積巖、巖漿巖(也可稱為火成巖)、變質巖。特此更正,并向廣大讀者致以歉意。”總理日理萬機,為了糾正知識性錯誤而專門發(fā)函更正,這是極為難得的。一封更正信折射出的是總理虛懷若谷的坦蕩胸,懷著求真務實、有錯必改的科學精神。作為一名教師,這封“更正信”更讓我陷入沉思,受益匪淺。
課堂是很容易出錯的地方。面對課堂中孩子的種種出錯,我們作為老師做得如何呢?很慚愧,很多時候,我們熱衷于對孩子傳過來的“好球”贊不絕口,而對于大量的“偏球”、“怪球”卻視而不見,或是冷漠置之,又或是大聲斥責。對課堂中自己出現的大量口誤甚至知識性的錯誤,我們常常選擇了沉默或文過飾非,鮮有當場向學生認錯的決心和勇氣。
批改作業(yè)是教師工作的重要一環(huán),也是錯誤聚集的“重災區(qū)”。翻開學生的作業(yè)本,稍加留心我們就會發(fā)現,老師的批閱有許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,甚至有不少明顯的錯誤。然而,我們的老師中有多少人主動澄清、承認錯誤?有人也許要說,老師太忙了,錯誤難免。忙,是的,教師工作是繁忙的,但能比總理還忙?說到底,我們缺少的不是時間,而是像總理那樣對工作極端認真負責的精神。
教育學生是我們老師每天的“必修課”。然而,多年以來,有多少老師的職業(yè)生涯中沒有出現過“冤假錯案”?因為對情況的不了解,武斷下結論,又有多少孩子在教師的誤解中忍受煎熬,滿腹委屈?事后又有多少老師認識了自己的過錯,并向孩子真誠地道歉?很多時候,所謂的“師道尊嚴”,讓我們也許更多地保持了不應有的沉默。
“千教萬教,教人求真”。很小時我們就知道:要不唯上,不唯書,要求真務實,實事求是。實踐證明,這是我們工作成功的法寶,是教書育人的基本底線。然而多年以來,我們卻習慣于陶醉在“表揚和自我表揚”里,工作時即便有錯也要“將錯就錯”,對錯誤的“執(zhí)著”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沉淪,也給我們的教育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失。
總理的致歉信是一面鏡子,照出了在錯誤面前,我們應當秉持的態(tài)度。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,偶犯小錯在所難免,關鍵是看我們是否可以放下老師的架子,彎下身來,和孩子們真誠地溝通。在“傳道、授業(yè)、解惑”的講臺上,我們應牢記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”的千年古訓,杜絕不懂裝懂、文過飾非,以科學的態(tài)度為學,以真誠的態(tài)度做人。當嚴謹治學、求真務實、精益求精成為一種習慣,當“批評和自我批評”成為一種自覺,我們才能引領學生求取真知,學做真人。
(光明日報 張宏寬)